「準買家」帶來穩定業績,而「新顧客」可擴大消費客群,那是否能兩者兼得呢?在寢具品牌 LooCa 與保健品牌 Bayer 兩大案例中,可以看到——結合電商購買行為訊號與數位行為訊號後,能找到具備準買家或新顧客特質的「真實消費者」。
它不僅讓 LooCa 突破既有通路,將廣告流量轉為真實業績,讓每月業績較前一年達雙位數成長;也讓 Bayer 用影音內容主動出擊,抓住愈來愈有自主意識的年輕客群,業績較前一年成長了 300%。
新行銷漏斗入口更寬更廣,與消費者「接觸點」大幅增加
傳統行銷漏斗從「認識」、「考慮」再到「購買」該品牌,消費者在層層篩選的漏斗裡,一步步完成購物旅程;但今天我們發現——新行銷漏斗的入口變得更寬更廣,漏斗的底部出口面積則縮水不少,整體外型如同一座倒金字塔。
為什麼會如此?隨著疫情顧慮消失、全球通貨膨脹,多數民眾轉而更關切薪水、物價等民生經濟議題;再加上台灣全民上網的普及率高達 9 成,購物結帳前,平均會在 7~12 個數位管道裡,來回搜集資料、比價、看他人的開箱與心得體驗等,消費者們變得更為謹慎、算盤打得更精了。
亦即,在行銷漏斗底層的「行動」階段,由於消費者變得更精打細算,轉換率不僅沒有增加,反而因為近年大環境不穩定,整體消費力下降,導致漏斗底部面積縮水。不過,也因為大環境的不穩定,以及近年來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消費者做決定前,習慣花更多時間停留在上層的「認識」與中層的「考慮」階段,進而為漏斗中上層帶進更多的流量,而流量的經營成本也隨之降低。
當行銷漏斗的入口變寬變廣,就代表——在消費者購物旅程的前期與中期,品牌能與顧客溝通的「接觸點」(Touch Point)大幅增加了。
於是,藉由掌握行銷漏斗的中上層流量,來強化市場聲量,一舉改變原本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,並找出是「誰」在買東西,進而將入口的流量,轉換成真實購買的業績,便成為今日各個品牌勝出的關鍵。
找出「真實消費者」,接觸點變成「轉單點」
那要如何找出這群會買單的「真實消費者」,把接觸點變成「轉單點」呢?
從前,擁有大量準買家數據的零售業們,利用自家電商平台的數據,來經營行銷漏斗的底層流量,促進消費者採取行動,從而開展出零售廣告媒體 1.0 (RMN 1.0, Retail Media Network 1.0)時代;而隨著市場競爭更激烈,為了「破圈」拓展新客群,愈來愈多零售業者進化,邁入「零售廣告媒體 2.0」時代,開始與數位媒體攜手,在新行銷漏斗裡競逐中上層的流量,將自身第一方顧客數據與站外數據結合,以便觸及大量的潛在顧客。
舉例來說,以前品牌將商品上架到零售電商平台之後,如果想投放數位廣告,來導流至電商平台上的自家賣場,當時只能看到整體廣告的曝光與點擊,卻無法追蹤廣告投資效益找到「真實消費者」,後續也無法透過追蹤代碼來進一步優化成效。
而 Google 與台灣電商品牌 momo 共同合作所運用的 Real Shopper 解決方案,除了透過 Google 受眾包的性別、年齡、婚姻、學歷、關心議題,以及最近出沒的實體通路等使用者訊號,更能搭配 momo 平台分享的第一方數據,細緻設定全站、館別、商品甚至品牌旗艦館等受眾,找到行銷漏斗底層的準買家流量。例如:曾造訪過 momo 購物網的潛在購買者、造訪某商品類別的使用者行為受眾。結合 Google 與 momo 的強大訊號源,進一步衝出同溫層,向外擴展到行銷漏斗中上層的新客流量,並透過 Google 旗下來自搜尋、購物、多媒體、YouTube 影音等全通路媒體管道,一舉網羅「準買家」與「新顧客」。
接下來,我們將透過寢具品牌 LooCa 與保健品牌 Bayer 兩大案例,來分析 Real Shopper 如何協助品牌,藉由經營中上層流量來提升市場聲量,進而將這群「真實消費者」下決定前的每個接觸點,都變成真實的轉單業績。
精彩案例 LooCa:突破既有通路同溫層,化廣告流量為真實業績
今天網購床墊或枕頭並不稀奇,但在 30 年前,要讓顧客在摸不到實品的情況下,願意透過虛擬通路,購買每天使用八小時起跳的寢具,並非易事。
而發跡台灣、成立逾 30 年的 LooCa,一開始就跳脫與家俱行合作寄售或成立門市販售的傳統模式,直接透過電視購物與上架電商平台兩大虛擬通路來接觸消費者,抓住電視購物 45 歲至 70 歲的族群,以及網購 30 歲至 50 歲的族群,快速累積廣泛客群。不過,近年愈來愈多的競爭同業,從實體轉攻電商,電商市場也從原本紅利滿滿的藍海,逐漸變成更加激烈的競爭市場,LooCa 於是希望透過數位工具來踏出同溫層,拓展新客群。
然而,儘管綜合性電商平台能自帶流量,但基於消費者個資保護,以及即將上路的 Cookieless 時代,LooCa 難以掌握顧客資料,無從得知「誰」來買過自家商品。雖然想投放廣告,導引流量到電商平台上的自家賣場,但因為廣告與電商數據並未串接,難以評估實際轉換成效,也不免擔憂:所投入預算真的能帶來流量,並轉成業績嗎?
解決方案:momo 精準受眾包 + Google 受眾訊號,成功「破圈」
於是,LooCa 從 2021 年 4 月底開始導入 Real Shopper,搭配時任品牌代言人「國民阿嬤」王滿嬌,推廣不需插電就能快速升溫的石墨烯循環健康被、床墊等系列保暖產品。
初期,代理商為 LooCa 客製化設置專屬品牌的 momo 精準受眾包,涵蓋曾逛過 momo 電商平台上寢具館別、傢飾館別、家電館別等訪客的資料,而 Google 的受眾訊號,則涵蓋曾關切過床墊、乳膠、記憶枕、防蟎、抗菌、涼感、購物、房屋等主題的使用者。並且透過 Real Shopper 回拋至 Google Ads 廣告帳戶的訂單與業績相關數據,運用機器學習找到更多準買家們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LooCa 藉由 Real Shopper 來利用早已變寬、變廣的漏斗中上層流量。他們在 momo 精準受眾包與 Google 受眾訊號裡,額外納入相關類別的客製化受眾資料,比如針對LooCa的石墨烯循環健康被,可以在 momo 的精準受眾包中納入醫材、藥品品類的訪客,而 Google 的受眾訊號,也可涵蓋關切過保健、運動健康主題的使用者。後續當消費者在選購保健商品時,只要逛過或查詢過相關內容,就通通會被網羅進來,注意到石墨烯材質所強調的保暖、促進血液循環等功能,進而考慮選購 LooCa 相關商品,除了增加與消費者的接觸點,亦網羅高潛力的新客群。
成效:每月業績雙位數成長,從線上邁向線下
只是,無論投放哪種媒體管道,當廣告支出到一定程度後,廣告的投資報酬率就會碰到天花板,且後續無論再怎麼重複投資,投報率的成長曲線都會趨於平坦。此時就得藉由全通路的行銷策略,來讓各個管道彼此互補。
於是,LooCa 在行銷漏斗最上層的「認識」階段,運用最高成效廣告活動(Performance Max)與影片行動廣告活動(Video Action Campaign)來主動出擊,在 Google 旗下搜尋、購物、多媒體以及 YouTube 影音等各大版位,來全面觸及消費者;而在中層的「考慮」階段,結合影片行動廣告活動 與搜尋來露出產品關鍵字,潛在買家查找資料時,在第一時間就能映入眼簾;最後的「購買」階段,則結合最高成效廣告活動與搜尋,串接品牌上架 momo 購物網的所有商品目錄,將明確的商品資訊送到顧客眼前,在他們選購的最後一哩時,推了一把,促進轉單。
導入 Real Shopper 至今超過 2 年,LooCa 除了旗下全系列產品長期投放最高成效廣告活動,也針對主打產品或特定檔期(例如:開學季節)來更換素材並維持 影片行動廣告活動長期投放,亦不間斷地投放品牌關鍵字與產品關鍵字的搜尋曝光版位。
最終,LooCa 每月業績較前一年達雙位數成長,甚至,在成立近 30 年後,這間虛擬通路起家的寢具品牌,於 2021 年在桃園成立實體門市總店,成功從線上通路邁向線下門市,達成虛實整合。
精彩案例 Bayer:百年企業用影音主動出擊,抓住有意識的年輕消費者
看電視或聽廣播,聽到主持人推薦該吃什麼才能保養身體;親友間口耳相傳,互相推薦最常吃的保健品等。上述種種,都是從前保健品牌觸及消費者的方法。
不過,疫情後日常保養、定期食用保健品的需求大增,帶動台灣健康商機蓬勃發展,多家保健品牌、健康電商也積極佈局。如今我們觀察到——愈來愈多人不再被動等待傳統媒體或親友推薦,反而開始主動搜尋健康產品相關資訊、比較各大品牌差異,「有意識的消費者」已然崛起。
而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跨國醫療保健企業拜耳(Bayer),旗下的維他命品牌力度伸(Redoxon)也想要在原本的市場基礎,繼續往下扎根,隨著保健品的需求提升,將維他命C補充從原本的有需要才使用(occasional usage) 轉變為日常使用 (daily usage) ,該如何透過數位廣告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與喜愛,成為消費者的日常選擇呢?
解決方案: Real Shopper + Creators Connect,把觀眾轉為真實消費者
為了與年輕消費者溝通,拜耳力度伸找來因《俗女養成記》劇中「陳嘉玲」一角,而擄獲大批年輕觀眾的謝盈萱擔任代言人,也與照顧無家者的社工、倡議無包裝商店的老闆,以及關心流浪動物的攝影師合作,透過一系列的品牌影片,除了傳達每位倡議者的無私付出,亦從中帶出「一日一調飲」的力度伸維他命補充品,如何透過守護健康,默默地守護每位倡議者們的理念。
但對想瞄準年輕客群的拜耳來說,這些還不夠。為了把「聽故事的觀眾」轉為「真實消費者」,拜耳不只導入 Real Shopper,更結合 Google Creators Connect,「一日一調飲」的主軸,強調日常使用的重要性與娛樂度,並在每支品牌影片底下啟用 Google Shopping Shelf,讓影音內容不僅能向消費者們溝通品牌與產品,更能一鍵購買,直接促進轉單率。
而在影音之外的其他接觸點,拜耳也透過 momo 精準受眾包,與 Google 受眾訊號來擴大新客群,同時長期投放 PMax 來全面觸及消費者,亦依照主打產品、不同檔期素材來投放 VAC,並針對品牌關鍵字、產品關鍵字,不間斷地投放搜尋曝光版位。
成效:影音觸發消費者主動搜尋,業績較前一年成長超過 3 倍
透過一部部傳達環保、動保、關切弱勢族群的品牌影片,拜耳除了抓住行銷漏斗近年變寬、變廣的中上層流量,一舉強化在年輕消費者心中的市場聲量,也藉由 Real Shopper 掌握成效並隨時調整預算,在活動期間增加廣告投資規模,針對這群「有意識的年輕消費者」,強化他們被影音內容觸發的搜尋行為。
因為,當他們透過影音內容在漏斗中上層被網羅,此時就能再往下滲透,結合 momo 的「購買行為」數據,成功燃起他們想要主動搜尋、主動了解的慾望。
最後,由影音內容所觸發的品牌或產品關鍵字,不僅讓搜尋量提升了 35%,而所帶來的流量也轉成真實業績,讓拜耳在 momo 購物網平台的業績,較前一年成長高達 60%,Real Shopper 業績更較前一年成長超過 300%。
結語:經營中上層流量,品牌聲量轉為真實業績
消費者的購物之旅,就像一趟真實世界的旅程。他們會在抵達終點前,在旅程的前段與中段不斷停留、來回猶豫、反覆品嚐。或許整趟旅程時間變得更長,卻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拉住他們,對他們細細講述產品或品牌的故事與優點,提升消費者對自身購物決策的信心。
而透過 Real Shopper 結合購買行為與數位行為的受眾訊號,我們能在他們的數位購物之旅裡,藉由經營行銷漏斗的中上層流量來強化市場聲量,將這群「真實消費者」下決定前的每個接觸點,都變成真實的業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