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得跨境市場「遠在天邊」嗎?今天,透過數位工具打造「中央控制台」來遠端經營多個市場,除了能讓品牌以較低成本試水溫,還能藉由經營好的品牌數位內容「走進」海外消費者的日常生活。
上篇談到當消費者的「多元自我」需求崛起,未來行銷人得在「後」精準行銷時代善用數據挖掘細分需求;本篇則將從「數位獲客」角度切入,告訴您如何透過數位媒體策略,搶佔跨境消費者的「心佔率」。
數位獲客,網羅各地復甦商機
面對全球通膨、美國帶頭升息擴大進口需求,再加上疫情加速數位化,如果尚未經營跨境電商,今天是否願意抓住機會嘗試呢?
近年出口佔台灣 GDP 逐年成長,到了 2020 年更高達民間消費的 1.5 倍,國際貿易依存度愈來愈高;同時間,歷經超過兩年的疫情趨緩,當世界各地經濟體陸續解封,歐洲市場預估 2023 年 GDP 可望從今年的 1% 幾乎翻倍為 1.8%,而香港市場更預估 2023 年 GDP 可望從今年的 0.5% 跳耀成長到 4.9%。
雖然世界仍在經歷通膨與後疫情,整體外部環境仍未明朗,但 Google 資深業務總監 Andy Hsu 與 Google 資深產業策略與洞察顧問 Jim Liu 皆認為,台灣企業反而應透過數位獲客跨境出口到各個市場,網羅各地不同步調的景氣復甦商機,才能協助企業分散風險、達到永續成長。
不過,跨境電商並非透過官網跨國銷售或上架第三方電商平台即可,當看不見、摸不著遙遠海外的消費者面貌時,行銷策略也難以再沿用過去模式,而得透過 Google 出口四部曲「PPBM」,從中找到機會市場(Plan)、做好在地化準備(Prep)、落地媒體廣告策略(Buy)以及廣告效果衡量及銷售測試(Measure)。
Google 出口四部曲,打造跨境市場「中央控制台」
「我的顧客究竟在哪裡?」帶著心中疑問,Google 出口第一部曲將協助品牌分析市場並找到精準受眾。
Google 客戶經理 Coco Hsu 表示,透過 Market Finder 與 Google Trends 兩方數據,可在迷茫大海中找到自家商品的市場機會落點分析;同時,再透過 Find My Audience挖掘目標對象、相關 YouTube 頻道、相關潛在相費者以及相關的興趣相似目標對象,盡可能網羅所有潛在商機。
接下來第二部曲,則是透過「接地氣」的語言、影片、聲音等在地化素材進行溝通。Google 除了擁有專人團隊協助文案翻譯撰寫,也提供影片設計工具將圖片素材快速製作成吸睛影片,並免費帶入多國語言的人聲編輯器來協助落地市場。品牌也可依據商品或服務種類,自由選擇專業感語調或創作者自然語調的 AI 來進行配音。
此時,品牌已然正式進入海外市場,但接下來該採用何種媒體策略?又該如何衡量海外行銷成效?
踏上第三與第四部曲,Google 資深客戶經理 Angela Chiu 分析指出,當品牌透過第三方電商平台上架商品時,其所引來的流量高達 27% 來自 Google Search;而海外多數消費者的數位歷程也跟台灣一樣「混沌」,約 31% 會在電商平台搜尋到商品後,因猶豫不決,再次主動回到 Google Search 查看網友評價,反覆確認是否該購買。
至於自建官網的品牌,Google 更是透過全通路媒體管道,一層層「滲透」消費者購買歷程。首先,藉由 YouTube 強化大眾印象與認知;接著再以多媒體廣告聯播網(Google Display Network;GDN),在消費者抉擇考慮時提高其動機;最後,再用 Google Search 與可一站式自動化觸及潛在受眾的 Performance Max,掌握目標客群的購買行動。
台灣文創跨境電商平台 Pinkoi,便善用「Google 出口四部曲」來順利數位獲客。Pinkoi Global Performance Marketing Director Judy Chen 分享,團隊最初在挑選市場時,會先以 Google Analytics 判斷哪個市場流量較高,並研究當地 GDP 數據、相關政策文化,從中篩選合適的目標市場。
而擬定當地廣告策略時,Pinkoi 一開始並不追求轉換率,反而直接在海外市場開啟 Google 廣告流量池長達一年;待取得該市場相關成效數據後,再細部評估未來如何分配預算。這樣的數位獲客策略,讓 Pinkoi 在疫情間抓住崛起的網路消費商機,目前海外訂單佔整體比率也快速攀升至將近 4 成。
換言之,當今天世界各地的消費旅程已愈來愈複雜,自動化數位工具就如同遠端管理多個海外市場的「中央控制台」。除了藉由數據更了解當地消費者,品牌也能透過小預算投放來「試水溫」,毋需於每個地區皆建立行銷團隊。
用 YouTube「走進」跨境顧客的生活
數位管道不僅能「觸及」海外目標客群而已,它還能藉由「把內容選擇權交還觀眾」的串流媒體,除了滿足今天愈來愈自主的世界各地消費者,也透過好內容「黏住」他們。
Google 台灣影音專家 Ines Chang 表示,對今天的觀眾來說,YouTube 不僅是休閒娛樂平台,也是影響他們購買決策的重要平台。高達 63% 消費者即透露,之所以在購買時選擇某品牌是因為「曾在 YouTube 看過」。
其中,扮演「家庭娛樂中心」的連網電視,是 2021 年成長最快的 YouTube 觀看裝置,平均全球觀眾每天透過連網電視觀看 YouTube 超過 7 億小時。至今,美國已有超過 1.35 億名使用者透過連網電視觀看 YouTube,而巴西、印度、日本等地使用者也可見到相同趨勢。
當海外消費者與親友們聚集在客廳透過連網電視共同觀看 YouTube 時,這現象代表品牌能藉由掌握他們「如何生活」,進而觸及海外客群並搶下「心佔率」,甚至還能結合其他數位工具,成功將「線上流量」轉為「線下人潮」。
例如:國泰金控透過 YouTube 品牌頻道的廣告內容,除了達到總觀看數 185 萬,也成功把線上年輕群眾拉到線下,於推廣期間提高其 18 台實體 ATM 約 10% 使用量。
而 Taiwan Bar 執行長 Thomas Hsiao 也以其在台灣經營內容頻道的經驗指出,線上內容不僅能驅動線下實體活動與消費,當品牌開發新產品時,亦能帶動基本盤支持度。這都應證 Google 台灣業務總監 Peter Tsai 所指——今天數位數據不僅能影響線上業績,還能透過全通路數據串連,讓品牌順利追蹤實體與電商的所有行銷預算成效。
雖然上述為台灣市場案例與台灣內容創作者經驗談,但品牌跨境時也能參考國內市場趨勢,藉由深度經營品牌頻道拿回「敘事主導權」,讓 YouTube 不只是單純廣告平台,更是品牌透過說故事「走進」跨境顧客的日常生活,進而與其建立關係的數位管道。
善用數位工具,跨境市場「近在咫尺」
跨境市場看似「遠在天邊」,但透過數位獲客拉近與消費者距離,並善用數位媒體來搶佔海外顧客的心佔率,反能讓它「近在咫尺」。
Google 也將在企業跨境出海時,透過「出口四部曲」協助品牌找到機會市場、進行在地化、落地媒體策略並掌握廣告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