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Tube 平台上,承載著不同創作者的喜怒哀樂,成就 YouTube 多元的內容,造就平台今日的蓬勃發展。 2022 年,台灣粉絲訂閱數超過 10 萬的頻道已超過 2000 個,年增幅達 15% 且持續成長。影音格式增加,短影音市場持續發展,再加上內容主題更加多元,創作者要如何善用 YouTube 豐富的資源,提高曝光與訂閱,已成為一門學問。
台灣 YouTube 內容多元發展,除了破百萬訂閱的創作者外,分眾化的創作者也不斷增長。 YouTube 在 2023 年的 Brandcast 活動上,邀請到穿梭在虛實之間的 VTuber Miru 、透過短影音分享極限運動與武術的奇軒,以及結合鋼琴演奏與 cosplay 的 Ruru ,在盛會上將 YouTube 內容的多元性,搬到觀眾眼前。同時,活動也邀請擅長使用不同影音格式與內容主題的創作者齊聚一堂,包括「 3cTim 哥生活日常」的 Tim 哥、「 Shin Li 」的李勛以及「上班可以聽——馬克信箱」的歐馬克與瑪麗,分享經營頻道的心法。
YouTube 提供多元格式並即時回饋,成為創作者發布影音的首選
「 YouTube 很棒的地方是它很多元,你今天可以發佈長影音,也可以發佈短影音,甚至也有社群功能。」 經營 YouTube 頻道 6 年,擁有近 84 萬訂閱者的 Tim 哥一開場就點出選擇 YouTube 的原因。從傳統廣播圈轉戰 YouTube 的歐馬克與瑪麗也強調, YouTube 除了將他們的內容從傳統廣播的時間、裝置限制中解放,與觀眾的互動性更是 YouTube 平台的優勢。歐馬克舉例,「做直播的時候,旁邊的留言區、討論區,可以馬上知道,我是不是講錯話、聲音或器材哪裡出問題了,或是他們喜不喜歡這個話題。」一般影片下的留言區,也可以讓觀眾分享心得、生活等,多種格式和功能相互交叉使用,造就 YouTube 多元豐富的影音環境。
YouTube 上豐富的資源,要如何搭配使用創造最大化效益,端看創作者的功夫。Tim 哥分享,頻道是以開箱 3C 產品為主,以近期知名品牌的手機發表會為例,他會利用社群的投票功能,在發表會開始之前先問觀眾「想要買這台手機嗎?」或是「希望新手機有什麼樣的功能?」,社群投票的結果,就可以讓創作者在直播之前,先了解觀眾與消費者的輪廓。在直播活動的前一週,還可以使用短影音和社群貼文持續佈局,號召觀眾觀看直播。而直播結束後, Tim 哥更透過社群和直播收集的資訊,進一步規劃開箱影片的方向,例如使用者想知道「新的手機系統使用方法」或是「手機如何省電」,針對觀眾的喜好製作常規的開箱影片,滿足觀影者的需求。 Tim 哥利用 YouTube 上的多元格式,完成一則主題式大佈局。
除此之外,經營投資理財頻道的李勛,也分享操作各種 YouTube 格式的私房心得。李勛的影片多是長影片,基本上他會把長影片會調到 8 分鐘以上,因為可以自己插入廣告,保持彈性。同時,受限於主要影片內容都是理財相關主題,李勛會利用短影片的格式優勢,分享一些爆笑、不是原受眾群會觀看的影片,拓展新受眾群。
長短影音再搭配 YouTube 的社群,是李勛的流量公式。如果影片流量不佳,他會使用社群貼文導流,李勛心得滿滿,「我的社群貼文會是圖片搭配文字」,他建議前面第一行的文字,可以先寫一個簡單的開頭,第二行開始布局商業模式,「像是我可能會 14 個文字搭配連結,效果是最好。」這樣的格式,在李勛的頻道上,可以達到 3000 到 6000 的觀看轉換數字。
善用 YouTube 後台了解觀眾輪廓,封面標題投其所好打造高流量
創作者要了解觀眾是否喜歡影片內容,可以從三大方向評估, YouTube 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副總經理 Sandy Chen 提出三大要點「第一個就是看內容有沒有吸引力;第二個有沒有產生互動度;第三個是觀眾看完之後是否滿意。」吸引力,是觀眾有沒有選擇該影片;互動度,則是觀眾有沒有留下來繼續觀看;滿意度,則解釋為觀眾是否喜歡該影片。
針對影片內容如何「投其所好」,李勛認為封面、標題是很重要的切入點,「我是一個很喜歡改標題跟封面的人,影片上傳十分鐘,我看到苗頭不對,就會馬上改影片標題跟封面。」他也觀察到現在的觀眾比較「反骨」,愈是從反面表述,愈容易吸引點擊。此外,在標題加入數字也可以增加觀眾的興趣,但必須要注意數字要真實,只要數字太誇大觀眾就會直覺有詐,不一定會想點擊。透過不斷實驗,李勛對自己的受眾群擁有高度掌握。
了解受眾群,才能更精準地投放內容。 Tim 哥則是透過 YouTube 的「創作者後台」資訊,貼近觀眾。他在看後台資訊時,首先會看有沒有「陌生觀眾」路過並進來看影片;再來是觀眾輪廓,包含年齡層、職業、性別等資訊, Tim 哥舉例自己透過 YouTube 發現受眾輪廓是「有錢」,資訊有利於品牌找到「對的人」投放廣告;最後則是月流量數字, Tim 哥以頻道月流量 300 到 400 萬為例,假設頻道是一間百貨公司,每天等於有 10 萬人流,可以為頻道進一步創造金流。
品牌找到「小而精確」的創作者置入,更能創造高 CP 值廣告效益
創作者經營頻道除了分享內容,大多數也希望獲得回饋與報酬,而 YouTube 也透過廣告置入、優化品牌合作流程等方式,賦能創作者。 針對影片中置入廣告, Sandy 提出「有 73% 的台灣觀眾認為 YouTube 影片中的廣告,可以讓他們了解新品牌或產品。」換句話說,觀眾並不排斥影音內置入的廣告,廣告反而能幫助觀眾認識新產品。
歐馬克與瑪麗在開團購第一天,營業額就破千萬,達到 200% 的成長, YouTube 功不可沒。兩人長期主持廣播節目,累積龐大的粉絲數, YouTube 也成為連結線上與線下的橋樑,歐馬克舉例,「我們之後要去做一日店長,就可以透過直播帶觀眾去玩。」此外,歐馬克因為成立自己的聲音品牌,也成為品牌方後,更能從品牌角度看待與創作者之間的互動,他認為「找到對的人在對的平台做出對的事情,然後持續的去做」,是品牌方與創作者合作的重要心法。
相較於 Tim 哥頻道觀眾「有錢」的輪廓,李勛透露自己頻道的觀眾輪廓是光譜另一端的「小資」,「小資有小資的好,因為我的頻道主要就不想要大家花錢」李勛分享頻道宗旨。跟隨著宗旨發展,李勛頻道的廣告通常不是銀行業配,而是銀行給予的獨家加碼,讓使用折扣碼的觀眾與創作者端,都可以透過開戶、辦卡等活動獲益。
李勛進一步提出「廠商不一定要用業配的形式,或者是買整支影片,因為整支影片的創意要求比較高。廠商也可以用置入,或者是聯盟行銷分潤的方式合作。」李勛對受眾輪廓的理解,也讓他的頻道能實現精準轉換,達到數位帳戶導流開戶佔據全行 20% 的成績。他認為,比起找粉絲數量龐大的頻道置入,「小而精確」的頻道,置入費用也比較低,更能增加轉換效率。
在創作者用心投入之下,YouTube 平台就像一個大型遊樂園,不只可以賣產品、投放廣告,還可以透過多樣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,而怎麼玩才可以「盡興」,端看品牌方如何立定目標,設定 YouTube 上的定位。